小型噴霧干燥機廣泛收集有關自己活動
3.反思的過程 奧思特曼(K.F.Osterman,1993)提出 教師的反思過程分 為具 體經驗 觀察 分析 重新概括 積極 的驗 證四個環 節。 在此過 程中 提 高教 師的 反思 能力,從而 促進 教師 的 成長。(1)具體經驗階段。教師通過對實際教學的感受,意識到自己 教學中 存在的問題,并 明 確問題情境。通過接觸他人的教學經驗、各種新理論以及一些意想 不到的 感觸這些新信息, 教師會意識到自己教學活動中的不足,并試圖改變這種狀況。 (2)觀察與分析階段。教師通過自述與回憶、對他人教學的觀 察模擬、角色扮演以及 錄 音、錄像等小型噴霧干燥機廣泛收集有關自己活動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自己的 教學,包括自己的思想、 ·340· 第17章 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師研修行為、價值觀、態度和情感等。分析自己為什 么要這樣做,是 什么 思想觀 念驅 動自己 進行 教 學活動,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從而明確問題的根源。 (3)重新概括。在分析觀察的基礎上,教師重新審查自己教學 中所依 據的思想,并積 極 尋找新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4)積極的驗證。通過實際嘗試或角色扮演來檢驗前一階段所形 成的概括假設和行 動 方案。在檢驗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具體經驗,發現新問題,從而 又進入 具體經驗階段,開 始新的循環。
通過這樣的反思過程,教師可以 發現自 己在 教學 實踐中 運用 信息技 術存 在的問 題和 不 足,然后與此相聯系,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觀察分析,明確問題所 在,并結合一定的經驗 或 理論探求改進的途徑,從而促進教師的成長。 教師需要對認知成分、批判成分和教師的陳述三方面進行反思。 反思的方式主要有寫反思日記、課后 記教學心得、列 問題單、寫案例、觀摩教 學、教師 之 間對話研討、對照理論反思、利用錄音和錄像重現現場等。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 展,近年 來出 現了一 種較 為盛 行的網絡 交流方式———Weblog(簡 稱 Blog)。log原意是航海日 志、飛 行日志,后指任何類 型的 流水記錄。 通俗 地說,Blog是指 在 網絡上的一種流水記錄形式,所 以也 稱為 網絡日 志。Blog具有及時編輯、及時發 布、以時 間 為序自動管理、簡單易用等 特點。 它不僅可 以作 為一種 學習工具,還 可 以作為 一種反思 工 具,為教師更好進行反思提供方便的服務。教師可 利用 Blog有目 的地將 教育 教學實 踐中 的 感想、體會以及課堂中所發生的事件記錄下來進行反思,隨著 Blog的 不斷 積累,教師 在閱 讀 Blog的過程中回顧或品味自己過去所寫的內容,修正自己理解的偏 差,產生更多更深刻的 體 會和反思,逐步養成反思的習慣和研究的態度;教師還可利用 Blog構 建的 交流 平臺,與志 同 道合的同事、朋友進行分享和交流,創設反思的氛圍,在不斷積累 的過程中促進反思 能力 的 發展。 17.4 信 息技 術教 育的 研究 課題 教育信息化,教師是關鍵。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問題,應依 靠中小 學教育工作者自身 的 力量去解決。為順利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小學 教育工作者 必須自覺適應信息 時代 的 要求,身體力行地去研究探 索教育 思想、教學模 式、教 育體制、教學 內容、教 學方 式、教學 手 段、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等各方面的變革,以實現信息時代教育的全方位革命。
1.國外及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信息技術教育現狀及比較研究 重點研究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定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技 術與學 科的整合、教材 建 設以及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等方向的內容,主要有: (1)美國信息技術教育概況及比較研究; 17.4 信息技術教育的研究課題 ·341·(2)歐洲主要國家(英國、法國、德國)信息技術教育概況及比較研究; (3)亞洲國家(日本、韓國、印度、新加坡)信息技術教育概況及比較研究; (4)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信息技術教育概況及比較研究; (5)發達國家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規比較研究; (6)國內外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比較研究; (7)國內外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比較研究。 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 主要內容有: (1)應用信息技術優化學科教學的思想、理論的研究; (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研究; (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方法研究; (4)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策略研究; (5)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資源建設研究; (6)Internet上教學資源的分析與利用的研究; (7)基于 Internet的教學模式研究; (8)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硬件環境建設的需求研究; (9)信息技術教學環境下教學策略的研究; (10)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的教材研究; (1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評價體系研究; (12)國內外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比較研究。 3.信息技術課程、教材、教法的研究 主要內容有: (1)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評價的研究; (2)信息技術課程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與實施; (3)任務驅動法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4)操作技能課的教學方法研究; (5)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導入與結束; (6)不同教法與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的注意力研究; (7)信息技術教材編寫的原則及特點研究; (8)根據指導綱要精神編寫適合本地情況的教材的研究; (9)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研究; (10)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特點的研究; (11)小學、初中、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銜接的研究(包括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初 中 階段與小學階段的銜接問題,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與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 銜接 的 ·342· 第17章 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師研修問題); (12)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多起點”教學研究。 4.信息技術課程評價系統的研究 重點研究如何使評價方法有利學生發展學生個性以及創新精神,改革 已有的考試方法, 主要內容有: (1)信息技術課教師教學的考核標準和方法的研究; (2)信息技術課程中操作技能的評價方法的研究; (3)信息技術課理論內容評價方法的研究; (4)學習文件夾評價法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5)大型作業評價方法的研究; (6)如何根據指導綱要提出的各學段的教學目標制訂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